“十三五”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第一个关键五年。
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“十三五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如期完成,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,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显著提升,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
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
“上天有神舟,下海有蛟龙,入地有盾构”。近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.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。这台“巨无霸”盾构机整机长150米,总重量4300吨,这是我国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。
而在十多年前,盾构机的关键技术还被国外垄断,严重依赖进口。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,设备需要外国专家远渡重洋进行检修。昂贵的进口成本,低效的设备维护,耗时的跨国沟通,严重影响着中国基建的效率和发展。
重大技术装备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,盾构机等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,反映了中国制造实力的增强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,嫦娥揽月、胖五飞天、天问启程、北斗组网、双龙探极,时速350公里“复兴号”动车组批量投入运营,C919大型客机用材、平板显示基板玻璃等新材料实现突破。
今年以来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不利环境,中国制造不仅满足了国内抗疫的需求,还驰援了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。
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卢山介绍,除了高铁“走出去”、核电“走出去”、卫星“走出去”之外,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我国还有很多医疗物资、防护物资、医学设备’走出去’,CT(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)机等设备已经销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全球医疗企业,这标志着我国很多“新名片”得到了全球认同。
数据显示,2016~2019年,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4.54万亿元增至31.71万亿元,年均增长5.9%,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.9%的年均增速。2019年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.9万亿元,占全球比重28.1%,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。
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
“宁可路等车,不能让车等路。”工信部新闻发言人、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说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,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,4G基站占全球4G基站的一半以上,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。目前,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69万个,连接用户数超过1.6亿。
闻库介绍,我国持续推动电信降费,推动企业推出各种优惠资费方案,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、流量漫游费,推出了“流量当月不清零”“网速提速不提价”等举措,并针对低收入和老年群体需求,推出了“地板价”资费方案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国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的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%。各项举措每年惠及手机或者通信用户10亿人次以上,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获得感。
今后,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5G部署,开展网络切片、行业虚拟专网等技术模式创新,完善网络覆盖,持续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升级,不断提升通信网络综合承载能力。进一步深化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,使农村群众更好地共享信息技术发展成果。
工信部还将大力推进应用创新,以5G和千兆光纤应用创新为着力点,深度挖掘垂直行业需求,鼓励信息通信业与工业、交通、医疗、能源、教育等各个行业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协作创新,不断丰富应用场景,构建广泛应用生态。
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
传统酒业泸州老窖集团拥抱工业互联网,成立了四川智同数据信息公司作为数字化营销建设试点平台企业,积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产业红利。
近日,智同数据、坤湛科技、中国中小企业四川网三方联合打造“白酒定制产业孵化平台”,整合集白酒生产、罐装、包装、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定制酒服务,为有定制酒需求的商家、消费者,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服务企业,搭建线上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。
泸州老窖集团总工程师李锦松表示,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,把数据转化为生产力,把资源转化为可深度挖掘的“金矿”。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营销,有效地连接了供需双方,带动白酒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,整合白酒产业资源。
这是中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,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。闻库表示,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顺利推进,低时延、高可靠、广覆盖的高质量外网延伸至全国300多个城市,连接超过18万家工业企业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512工程加速推进,各地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地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,在建项目超过了800个。
目前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基本建成,75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行,具有一定行业、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,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4000万台(套),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,融合应用覆盖30多个重点行业,智能化制造、网络化协同、个性化定制、服务化延伸和数字化管理五大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活跃,提质降本增效成效显著。
闻库介绍,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,多方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大,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达1700家,相关技术、标准、研发、应用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不断增强,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。
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不断好转
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,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,是扩大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。
王志军表示,“十三五”以来,国家推动出台并落实系列惠企稳企政策,为企业纾困解难,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服务体系不断健全,有力保持市场主体稳定,对居民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。在信息通信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长出一批创新能力强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“单项冠军”企业,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,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。
疫情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。为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,渡过难关,党中央、国务院从财税、社保、金融等8个方面陆续出台了90多项政策措施,实施效果已经显现并将持续发挥作用。
湖南茶悦餐饮财务总监成小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茶颜悦色的门店都是小微企业,享受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。上半年直营门店公司享受生活服务业、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共减税1085万元,社保费减免311万元,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并缓交企业所得税110万元。
“最直接的政策效应是政府把财税优惠实实在在地下放给了企业,减轻了民企的财税负担和经营压力,让民营经济能够释放自己最大的潜力。”成小凤说。
二季度以来,中小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,生产效益指标逐步好转,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增强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前8个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0.6%,盈利状况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。营业收入利润率恢复到了5.6%,比上半年提高了0.3个百分点。
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调查显示,中小企业国内订单、出口订单指数连续7个月回升,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比例连续7个月下降,有招工需求的中小企业比例连续3个月回升。
(来源:第一财经网)